一九三五年春天,駐扎在川北蒼溪縣元壩地區的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的一個連,投入了緊張的軍訓和后方警戒。
一個晨曦未露的清晨,婦女連連長潘家珍和指導員劉世英忽然接到紅四方面軍總部的緊急命令。令她倆立即率領排以上干部火速趕到總部開會。
會上,總部首長告訴她們:“我軍主力要撤退到永寧鋪。你們連的任務,就是要在主力撤退時,負責將傷病員安全轉移到永寧鋪。”
潘家珍當即代表全連干部戰士向首長表示決心:“堅決完成任務!”
回到連部,潘連長和劉指導員向班以上干部傳達了任務。
她說:“我們要配合部醫院完成轉移傷病員的任務,是要克服許多困難的。如果四個同志一付擔架,一次只能轉移三十幾名傷病員;如果兩人一付擔架,便可加快轉移速度,請同志們對具體方案提出意見。”
“只要傷病員能盡快轉移出去,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能克服!”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
翌日晨,天剛蒙蒙亮,女戰士們,伴著嘹亮的軍號聲,迎著暮春三月的陣陣春風,朝著永寧鋪出發了。
元壩場到永寧鋪近百里山路,其間山巒重疊,坡陡路險,女戰士們兩人一付擔架,沿著一條荊棘叢生的狹路前進。
這荒蕪的小路,小石子很多,稍微不慎,便有滑倒的危險。
走不到三十里,女擔架隊員們都已累得滿臉通紅,氣喘吁吁了。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力氣較大的,大手大腳嗓門大的一班長李秀英。
她膚色黑黝透紅圓臉大眼,抬上擔架眉不皺,氣不喘,快步如飛。
她見隊伍速度減慢,便對后面的戰士們喜勁說:
“同志們,快快走!前面就是歇臺口。”
同李秀英同抬一付擔架的是身材高大的史宗富。
她這時也附合著和李秀英的話,用宏亮的聲音喊道:
“同志們,快步追,兩腳 忙忙快如飛。”
“哈!哈!哈!”
后面的女擔架隊員們,望著前面這兩個不知疲倦的女戰士,七嘴八舌地嚷開了。霎時,嘻笑聲,嗔怪聲,喧鬧聲,追逐聲此起彼伏。
擔架隊的速度顯著加快。那被叫作“女張飛”的李秀英和被稱為“巾幗漢”的史宗富在笑聲中又一唱一和地為后面的同志報起路來:
“嗨!抬頭望,展勁上。”
“喂!后面同志不怕累,使勁攆上不掉隊。”
“噢!尺子拐喲,兩頭擺喲。”
她們詼諧的語調和頗有風趣的唱和聲逗得后面的同志們噗哧噗哧地笑了起來。
中午時分,隊伍進入了一個林蔭地帶,潘連長見戰士們太疲乏,便下令休息。
司務長鄭玉香立即給戰士們分發干糧,并為戰士們搞水喝。
“連長!到處找遍,沒有水!”鄭玉香不一會兒又帶著炊事員跑來。
“沒有水怎么辦?”潘連長一聽,心中難免著起急來。
她望著雙眼布滿血絲,嘴唇干得起殼的女戰士們,心里不禁難受。
同時,她想到:同志們還沒吃午飯呀,沒有水,也得說服戰士們趕緊吃炒面!
潘連長正準備叫同志們就餐,抬頭一看,見指導員已經和戰士們在往嘴里一把一把地塞炒面了。
躺在擔架上的傷病員們見女戰士都吃著干巴巴的炒面,便紛紛將自己僅有少量的水壺往她們手里塞。
可是,女擔架隊員們誰都沒有去接。
傷病員小吳,艱難地支起身子,用顫抖的雙手捧起水壺,眼里含著激動的淚花,望著潘連長和劉指導員,哽咽著說:
“連,連長,指,指導員,你們操心多,比我們勞累,請你們喝幾口潤潤噪子吧!”
“小吳,我們不喝,留著你們自己喝吧,你比我們更需要水呀!”
潘連長俯下身子,親切地對小吳講。
接著,潘連長又忙扶他躺下。
小吳并沒有立即躺下,他堅持手左手支撐著身子,又用右手將水壺遞給抬他的李秀英和史宗富。
李秀英和史宗富好說歹說,費了好一陣勁,終于說服小吳收回了水壺。
小吳望著面前的親人們,感動得熱淚奪眶而出。
小吳激動地對圍著他的女擔架隊員們說:
“過去我在地主家當牛做馬,病了只有等死。如今在革命隊伍里,同志們把我當親人,我只有很快養好傷,多殺幾個敵人來感謝你們,……”
小吳的話,道出了傷病員的心聲,他們都含著熱淚,用感激的目光望著抬他們的女擔架隊員們,一時間整個草坪寂然無聲。
“嘿!同志們怎么啦?讓我們一齊唱個歌吧! ”
“女張飛”李秀英一聲喊,接著大家便陸續唱起來了:
“黑夜過去是天明啦,紅軍都是窮苦人啦,如今跟黨鬧革命啦,掉窮根栽富根啦,……”
歌聲飛揚在樹林里,飄蕩在山谷中,趕走了傷病員心中的忱慮。
女擔架隊員們,在雄壯有力的歌聲中忘掉了干渴,忘掉了疲勞,又抬起抬架,繼續趕路。
王小華和于明鳳是連里年齡最小,體質較弱的戰士。
她倆抬著一付擔架,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地。
這時,王小華的肩膀已磨得火辣辣的,一陣比一陣感到疼痛。
但是,他們都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地在山路上蹣跚。
過了許久,女擔架隊員于明鳳只覺得全身疲勞,嗓子干得冒煙,擔子在肩上越壓越重,不時放慢了腳步。
聽到有喊“王小華、于明鳳堅持啊”的聲音,于是,抬著擔架走在最前面的潘連長和劉指導員將擔架停放在一顆大樹下,便折回身來替換王小華倆。
王小華倆怎么也不肯讓連長、指導員幫忙。
連長、指導員拗不過她倆,只好又回到自己的擔架旁。
這時,她們才發覺擔架是空的,躺在上面的機關支部書記劉林和同志不見了。
潘連長急忙抬頭一望,只見劉林和正在前面拄著棍子一拐一拐地走著咧!
潘連長嗔怪地說:“老劉,你不要命了!你腿上傷那么重。”
劉林和咧嘴笑笑,歉意地說:“連長,我想活動活動身子呀!”
潘連長說:“不行,快給躺到擔架上去!”
潘連長不容劉林和分說,便和劉指導員攙扶著他來到擔架邊,按在擔架上抬起便走。
太陽偏西,山坳被染上了一層紅色。
擔架隊伍來到了一座大山腳下,潘連長揮手讓戰士們暫停。
潘連長仰臉望去:嗬,好一座大山呵!山高峰峻,白云繚繞。
向導湊到她面前說:“潘連長,這座山上山五十里路,下山九里半,山路陡險,難度很大。”
潘連長聽后,朝山峰項投去輕蔑的一瞥,那神情仿佛表明:山高,紅軍戰士的志氣比山還高??!
為爬上最高的山峰,潘連長讓戰士們小憩片刻,喝點涼水作了短暫的動員又登程了。
為了加快速度,鼓舞士氣,潘連長和劉指導員的擔架一直堅持走在最前面。
潘連長和劉指導員小心翼翼地邁著步子,極力保持擔架平穩,防止擔架上的劉林和同志受震。
潘連長和劉指導員邊走邊對后面的同志傳授抬擔架爬坡的經驗說:前抬手力往上拉,后抬手力往上送。遇到陡直大坡度,后抬雙手舉過頭。
后面的同志都照她倆這樣做,從而大家都保持了擔架的平穩。
高山頂大約只有半里路了,潘連長和劉指導員見同志們的擔架還沒有抬上來,就將擔架放在一棵大樹下,返身去接。
這時,潘連長和劉指導員突然發現:大多數同志的鞋幫和鞋底分了家,露在外面的腳指頭被小石子擦出了血,腳板上磨起了蠶豆大的血泡。
潘連長和劉指導員連忙脫下自己的外衣,撕成布條,讓打著赤腳或鞋子分了家的同志把腳裹起來。
潘連長還風趣地說:“我們又增加了好多大炮喲!”
聽她這么一說,大家又敞嘴笑起來,活躍的乞氛鼓舞了女擔架隊員的斗志,給了她們克服困難的力量。
女擔架隊員們又繼續朝山項攀登。終于,她們征服了這座陡直險峻的山峰。
在夕陽的余光輝映下,女擔架隊員翻過前進道路上的最后一座小石山,踏上了一條平坦寬闊的鄉村大道。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道路一步一步地走完了。
當夜幕剛剛籠罩大地,女擔架隊員們經過一整天的辛勤跋涉,終于按時到過了目的地──永寧鋪。
“到了!到了!我們勝利了!”
女擔架隊員們興高采烈地呼喊著,笑著,跳著……
明媚的月光下,潘連長,劉指導員,李秀英,史宗富……以及許多的傷病員們,他們眼里都涌出了晶瑩的淚花……。
那是完成任務后的喜悅淚,那是深厚的階級感情淚……
那顆顆日瑩的淚花里,輝映著女擔架隊員們閃光的思想,還有她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注:作者翟峰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